
0898350416
浏览次数: 时间:2025-08-28 20:44:11
1.取塞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与主体可拆卸连接的端盖、与主体可拆卸连接的拉
所述施力结构包括安装板、设置在安装板上的电机以及牵引绳、与电机同轴连接的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塞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结构包括与电机同轴连接的筒
体、设置在筒体内部且均匀布置的环形磁铁卡块和用于连接环形磁铁卡块的弹簧,所述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塞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杆均匀布置在安装板上,所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塞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绳的数量为两根且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塞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上设有用于筒体穿过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塞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靠近主体的一端设有外螺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取塞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外表面设有防滑槽。
对于攀岩而言,需要用的工具有动力绳、静力绳、用于固定的机械塞,该机械塞用
于固定在岩石面上,并配合动力绳、静力绳使用,动力绳、静力绳的另一端缠绕在人体上,进
在攀岩运动结束后,或者说到达预定高度后,需要将机械塞取出,在现有技术中,
一般来说采用两种方式,人为强行拔出或者拔塞器拔出,人为强行拔出费时费劲,拔塞器的
原理就是蛮力拔出,对于机械塞而言,经受到一个垂直朝外的力,进而实现拔出,这种方式
虽然可取,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对于机械塞的拔出而言,不仅需要受到一个垂直朝外
的力,还需要旋转的力,因为为了保持机械塞的稳定性,很多机械塞都增加了螺纹来提高与
岩面的连接性,因此,传统的两种模式:人为强行拔出或者拔塞器拔出均不合理,均会导致
取塞器,包括主体、与主体可拆卸连接的端盖、与主体可拆卸连接的拉环和设置在
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结构简单,构思巧妙,本装置相比于人为强行拔出或者
拔塞器拔出而言,多了一个旋转给力,进而设计了施力结构,本案的施力结构用于旋转给力
和直线给力,使得机械塞的拔出更加省力,解决了传统的机械塞的取出时费时费劲的问题。
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案的旋转给力采用的是电机旋转,相比于人为旋转更加省
力,本案的直线给力采用的是两种叠加模式,首先利用主体朝外拔出实现直接给力,再利用
拉环带动牵引绳,使得辅助直线给力和外部直线给力的双重夹持下,使得机械塞的拔出更
的环形磁铁卡块和用于连接环形磁铁卡块的弹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筒体固接,所述环
进一步,所述牵引绳的数量为两根且对称设置,所述牵引绳的一端与拉环连接,所
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
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主体1、端盖2、连接孔3、防滑槽4、拉环5、筒体6、安
装板7、弹簧杆8、电机9、橡胶圈10、环形磁铁卡块11、弹簧12、牵引绳13。
取塞器,包括主体1、与主体1可拆卸连接的端盖2、与主体1可拆卸连接的拉环5和
施力结构包括安装板7、设置在安装板7上的电机9以及牵引绳13、与电机9同轴连
端盖2靠近主体1的右端设有外螺纹,主体1靠近的端盖2的左端设有内螺纹,内螺
纹与外螺纹螺纹连接,通过螺纹连接实现主体1与端盖2的拆卸,方便更换位于主体1内部的
筒体6结构包括与电机9同轴连接的筒体6、设置在筒体6内部且均匀布置的环形磁
铁卡块11和用于连接环形磁铁卡块11的弹簧12,弹簧12的另一端与筒体6固接,环形磁铁卡
块11之间的空间用于卡接取塞器,端盖2上设有用于筒体6穿过的连接孔3,连接孔3的内圈
具体的:环形磁铁卡块11用于卡接机械塞的端部,环形磁铁的设计更能方便快速
稳定的卡接机械塞,环形磁铁卡块11之间的空间设计较小,空间的调整利用弹簧12实现,方
如图2所示,弹簧杆8均匀布置在安装板7上,弹簧杆8的右端与主体1靠近拉环5的
一侧插销连接,弹簧杆8与安装板7插销连接,利用安装板7遮挡电机9,保护电机9,提高电机
9的寿命;牵引绳13的数量为两根且对称设置,牵引绳13的右端与拉环5连接,牵引绳13的左
为了方便本装置的使用,如图1所示,主体1的外表面设有防滑槽4,提高摩擦力,避
环形磁铁卡块11卡接机械塞,启动电机9,使得筒体6旋转,筒体6旋转之后,带动环
形磁铁卡块11旋转,使得对于机械塞而言,施加了一个旋转的力,帮助机械塞的取下;
接着,旋转人为施加一个朝外的力到主体1,使得对于机械塞而言,会获得一个朝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拉动拉环5,拉环5带动牵引绳13,使得安装板7朝内移动,进而
筒体6朝内移动,对于机械塞而言,又会获得一个朝外的辅助直线给力,在两种叠加给力的
模式下,使得机械塞的拔出更加省力,解决了传统的机械塞的取出时费时费劲的问题。
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
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
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